CVCC讲座
说服过程的三个阶段理论是由霍夫兰是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,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提出来的。1946 年到 1961 年间,他带领团队进行了 50 余次关于传播与态度改变的实验。1953 年出版的《传播与劝服》一书概述了这一系列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内容框架。书中指出,只有当他人注意到说服信息,理解信息内容,并且接受了这些信息的时候,说服才能发生,明确了注意、理解和接受是说服过程中的关键阶段。
说服是一个通过信息传递影响他人态度或行为的复杂心理过程,其中注意过程、理解过程、接受过程是三个核心环节,三者层层递进,共同决定说服效果的成败。以下是对这三个过程的详细解析:
一、注意过程:说服的“启动开关”
定义:注意过程是说服的起点,指目标对象对说服信息从“忽略”到“关注”的心理转换,是后续理解和接受的前提。若信息未被注意,再优质的内容也无法产生影响。
核心目标:打破对方的注意力壁垒,让信息进入其认知范围。
关键影响因素:
相关性:信息与对方的需求、利益、兴趣直接相关时,更易引发注意。例如,向家长推荐教育产品时,强调“提升孩子学习效率”比泛谈“产品优质”更易被关注。
新颖性与独特性:打破常规的表达形式(如故事、悬念、反差)能吸引注意力。比如广告中用反转剧情替代直白说教,更易让人停下目光。
情绪唤醒:适度的情绪刺激(如好奇、焦虑、愉悦)能激活注意力。例如,健康科普中用“这些习惯可能悄悄损害你的肝脏”引发警惕,比平淡陈述更易被注意。
实践要点:说服前需精准定位对方的关注点,用对方感兴趣的形式包装信息,避免冗长、枯燥的表达,确保信息“被看见”。
二、理解过程:说服的“解码桥梁”
定义:理解过程是目标对象对已注意到的信息进行解析、加工,形成清晰认知的过程。只有信息被准确理解,才能为后续接受奠定基础;若理解偏差,说服可能走向反效果。
核心目标:确保信息被完整、准确地解码,避免误解。
关键影响因素:
信息清晰度:逻辑严谨、表达简洁、术语通俗是理解的核心。例如,向老年人解释医疗方案时,用“每天吃1片,饭后半小时吃”比“每日口服一次,餐后给药”更易理解。
认知匹配度:信息难度需与对方的知识储备、认知水平匹配。对专业人士可用行业术语,对普通大众则需用类比、案例简化。如用“手机电池老化”类比“人体器官功能衰退”,让抽象概念更易理解。
情境辅助:借助视觉、听觉等辅助手段(如图表、演示、故事)降低理解成本。例如,用流程图展示“项目执行步骤”比纯文字描述更直观。
实践要点:说服时需“换位思考”,站在对方的认知角度组织语言,通过提问、复述确认对方理解无误,及时澄清模糊点,避免“自说自话”。
三、接受过程:说服的“目标终点”
定义:接受过程是目标对象在理解信息后,从“认知认同”到“态度转变”甚至“行为倾向”的心理过程,是说服的最终目的。即便信息被注意和理解,若未被接受,说服仍未成功。
核心目标:让对方从“知道”到“认同”,甚至愿意采取行动。
关键影响因素:
可信度:说服者的权威性、专业性、真诚度直接影响接受度。例如,医生推荐的健康建议比普通人更易被接受;真诚表达“我曾经历过类似问题,这个方法对我有效”比空洞说教更有说服力。
情感共鸣:当信息触动对方的情感需求(如被尊重、被理解、安全感),接受度会显著提升。如触龙说服赵太后时,先共情“父母疼爱子女,必为其长远计”,再提出建议,比直接劝谏更易被接受。
自我关联与利益驱动:当对方意识到接受观点能带来实际收益(如解决问题、获得价值、避免损失),会更愿意认同。例如,向员工推荐培训时,强调“掌握这项技能能提升晋升机会”比“公司要求参加”更易被接受。
社会认同:当信息与对方的价值观、群体规范一致时,接受阻力更小。例如,向环保主义者推荐低碳产品时,强调“这符合你倡导的可持续生活理念”会更有效。
实践要点:说服需建立信任,通过共情拉近心理距离,清晰呈现观点对对方的价值,同时避免强行灌输,给对方留有余地,让接受过程更自然。
三者的关联:缺一不可的说服链条
注意过程是“前提”——没有注意,信息无法进入认知;理解过程是“基础”——没有准确理解,信息会被扭曲;接受过程是“目标”——没有接受,说服无法产生实际影响。三者环环相扣,任何一个环节断裂,都会导致说服失败。例如:
若只关注“吸引注意”却忽略“清晰理解”,对方可能因信息混乱而抵触;
若信息被理解却缺乏“情感共鸣或利益驱动”,对方可能“知道但不认同”。
因此,有效的说服需要兼顾三个过程:先用关联、新颖的方式让信息被注意,再用清晰、匹配的方式确保被理解,最后用可信、共情、利益相关的逻辑推动被接受。
支持: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核心能力分会
主办:CVCC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
协办:国际职业核心能力委员会中国办公室
协办:北京桑博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
邮箱:cvcc@cvcc.net.cn
微信:cvcc2006
电话:010-84824728